正能量|看電視劇促成當無國界醫生宏願 港女醫生三赴戰地救急扶危

醫健人物

發布時間: 2024/03/13 17:39

最後更新: 2024/03/13 17:40

分享:

分享:

.陶巧敏(白色頭巾)於2022年前往也門,擔任深切治療科醫生,圖爲她與當地醫護合照。(被訪者提供)

「香港人道年獎2023」其中一名得獎者是深切治療科專科醫生陶巧敏,她於2022 年加入無國界醫生(MSF),曾3次前往也門、伊拉克等地區執行救援任務。她除了在戰爭落後地區醫人,更協助當地建立深切治療部、為醫護人員進行重症加護培訓,提升該地醫療能力的效果,撒下長遠的種子,開出希望之花。

做醫生的宏願在陶巧敏小小年紀已萌芽,家族中雖無人行醫,但《天涯俠醫》這套電視劇卻令她留下深刻印象,令她知曉可以在不同國度當醫生。

陶巧敏於2022年被派至也門擔任深切治療科醫生,圖為無國界醫生在該國南部亞丁(Aden)開設的創傷中心。(被訪者提供)

陶巧敏在加拿大成長,至12歲返港,她一直為行醫鋪路,她入讀港大醫學院後,也刻意做健康護理的相關義務工作,醫科第一年去了汶川地震災後一間家庭醫學診所幫手,之後也去過婆羅洲及印度喜瑪拉雅山北部鄉村診所實習。

「我是特意去這些地方汲取經驗,拓闊眼界。我初讀醫,醫學知識仍不足,只能在當地擔任翻譯,有感貢獻不多,所以此後一直裝備自己。」有了當醫生的目標,她深明學業上必先打好基礎,也努力學習不同語言,中英文流利外,也懂普通話和法語。

取專科即加入MSF

醫科畢業後,她選擇深切治療科為專科。「病人情況危重時才被送進ICU,這科的特點範疇廣泛,危重的婦產科病人會送入ICU、心臟病人命懸一線會入ICU、創傷嚴重人士也送往ICU,醫生的臨床光譜極闊,除了有挑戰性,也能涉獵不同部分,也令我容易加入無國界醫生,到外地參與救援服務,處理不同情況的傷患,深切治療科就能大派用場。」

無國界醫生陶巧敏說:「做人要有耐性,要見到成果是不容易的,人道救援工作做了10個有一個有正面影響,已很不錯,也要感謝大家同心協力,因一個人是做不到的。」(周美好攝)

2022年一月陶巧敏加入無國界醫生行列,那時她剛取得深切治療科專科資格,覺得是時機成熟。「取得專科後,我有相當的臨床經驗,對當地人更有益處。」另一契機是,她當時是飛行服務隊的飛行醫生,受隊裏一個曾當MSF的醫生啟發,有天告知她MSF有空缺,天時地利人和萬事俱備下,加入正是時候。

為也門醫護提供ICU訓練

她首次救援任務是也門,專處理受傷病人,然後去了北也門,屬於傳染病ICU,當時的病人有患新冠、麻疹等各種傳染病。「在也門時,我見到有培訓的需要,醫生醫病確是幫到人,或能改變一些人的生命軌跡,但難以持續,我們離開後,當地人遇上受傷生病又怎辦?」於是她主動聯絡MSF總部,舉辦了一些ICU醫學訓練給也門醫生,反應良好,她因此也延長逗留,由原本的3個月,最後約半年後才返港。

馬不停蹄,同年陶巧敏前往伊拉克北部、叙利亞、土耳其邊境的一個小鎮,這裏曾被恐怖組織ISIS佔據了數年,民房、醫院都已一片頹垣敗瓦,醫院重建後欲再重啟深切治療部,需要有人帶領成立,陶巧敏再次成為「擔大旗」角色。「我有少少變了不單是臨床醫生,需幫手重建ICU,請人、買儀器、培訓員工等職責。」

巧思製作製氧機

她計劃在伊拉克逗留3個月,又因合作無間,她獲得往無國界醫生巴黎總部當上深切治療顧問的機會,在不同的救援地方,協助ICU培訓的工作,足跡遍及中非及阿富汗。 

她(右二)完成也門項目時,當地同事為她舉行一個簡單的歡送會。(被訪者提供)

 

去年的阿富汗任務更特別,她為婦產科醫院建立ICU,訓練醫生處理危重病人。之後她一直在巴黎總部工作,同時在英國修讀了公共衞生醫學課程,現在已返香港。

由救急扶危,到更深一層授人以漁,她坦言是無心插柳使然。在也門時受啟發,ICU要用上大量氧氣救人,但那裏氧氣不足,本身由聯合國供給,再由紅十字會運輸,如果運輸車無燃料,醫院也不會有氧氣可用,他們醫生團隊與工程師合作,最終製造了一部大型製氧機,僅需空氣及電力就可正常供氧,問題迎刃而解。

「做人道救援,該地區能可持續十分重要,否則醫生們只是自我感覺良好,醫治幾個病人,離開後救援地區的醫院一切依舊,並非如我所願。」陶巧敏的視野看得更清、望得更遠。

惡劣環境的人性光輝

香港與救援地區,兩者從資源上已大相逕庭,例如在也門,病人需要插喉,她只能選擇最傳統的工具,藥物選擇也少。「這也不代表做不到,如氣胸的引流管樽,在香港唾手可得,即時可用,但在也門,我們需要用玻璃樽自行製作。」雖然就地取材甚為「土炮」,但一樣可行。

她佩服落後地方的病人,毅力非凡。「他們的經歷是你難以想像的,也門的平民百姓活在水深火熱中,但我見到仍有非洲難民逃亡到這裏,在也門做難民的概念確是難堪。因戰爭失去手腳的人們,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的景像也司空見慣。」

點擊圖片放大
+5
+4

她會為他們生活失去尊嚴而感心痛,但同時在這惡劣環境,又見到人性最美好的一面。「我們有次在創傷醫院附近遇到炸彈襲擊,有大量病人突然湧入,本來下班的醫護人員留下協助,連本身只是推床的員工也盡力支援,那同心協力的畫面,令人動容。」

價錢VS價值

參與MSF任務,難忘的畫面多不勝數,她記得一個60多歲的也門男病人,感染新冠肺炎後引致嚴重肺炎,全家僅得他一個男丁,若他不能生存對全家影響巨大,因女兒出嫁或到其他地區工作,都必須有男人陪同。「這名男士情況不理想,以為難以活下去,但他插喉3個星期後,最後能復元出院,大家都非常欣喜,除了治好病人也幫助了一家人。」

在也門試過附近受空襲,她所住的屋子也受震盪;戰機低飛時,發出的高頻尖銳聲音,不期然會不安恐懼。「也門戰爭打了8年,我只不過逗留幾個月已擔驚受怕,可以想像當地平民所受的苦。」

最新影片推介

無論是在ICU和MSF都見盡生死,使她頓悟生活上無需要太多物質。「發展中國家給我的啟發是,精采人生不是有幾多靚車豪宅,簡單生活亦可活得愉悅。我們生活在香港有些迷失,分不清價錢和價值的分別。不以金錢去衡量,而是以對社群帶來的正面響去判斷,相信所下的決定會很不一樣。」生命有限,陶巧敏希望在有生之年,能帶出更多正能量。

記者:周美好